國學五經
【課程編號】:NX36537
國學五經
【課件下載】:點擊下載課程綱要Word版
【所屬類別】:職業技能培訓
【培訓課時】:可根據客戶需求協商安排
【課程關鍵字】:國學五經培訓
我要預訂
咨詢電話:027-5111 9925 , 027-5111 9926手機:18971071887郵箱:Service@mingketang.com
課程大綱
一、“國學五經”的命名是怎么來的?
國學這個“國”就是中國,“國學”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國學典籍分為“經、史、子、集”四部,其中的核心典籍是“經”。 “經”主要是六經,六經是《易》《書》《詩》《禮》《樂》《春秋》的合稱。而六經的核心又歸宗于《易經》。
國學以《易經》為核心,原因在于大易的精神——“易道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源頭和主干。“易道”不僅深深影響了儒家、道家和中國化佛家,而且影響到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。 “易道”就是“陰陽中和”之道,儒家講中庸,道家講中氣,佛家講中觀,醫家講中和,所以我們祖國叫中國,中華民族復興最終必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。
對應大易、儒家、道家、佛家和醫家,研習國學者,有五部經典是必讀書:《易經》、《論語》、《道德經》、《六祖壇經》和《黃帝內經》,這五部經典分別是五家的第一經典。《周易》是國學的源頭和主干,是中華第一經典,《論語》是儒家第一經典,《道德經》是道家第一經典,《六祖壇經》是中國化佛教代表禪宗的第一經典,《黃帝內經》是醫家的第一經典。
這是張其成先生開出的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最低書目。它和“四書五經”的區別在哪里?很簡單“四書五經”是儒家的經典,而“國學五經”是整個中華文化的經典。所以只有讀了這五部經典才能算是一個懂得中華文化的人。
二、一張太極圖確定“國學五經”的位置
“國學五經”可以在太極圖中找到各自的位置。《易經》“陰陽中和”之道作為國學的源頭和主干覆蓋了太極圖的整體;儒家的代表作《論語》,精髓就是“仁”,是一種陽剛之氣,在太極圖中位于白色的部分;道家的代表作《道德經》,精髓是“道”,是一種陰柔虛靜的道法自然,所以就在太極圖的黑色部分;中國化佛家禪宗的代表作《六祖壇經》,精髓是佛家的空性,位于太極圖外面的一圈;醫家的代表作《黃帝內經》,精髓是陰陽中和,是“易道”精神在中醫學上的落地,位于太極圖中間的S曲線,還有中間的兩個點,即兩只魚眼。黑眼睛是陽中含陰,白眼睛是陰中含陽。
三、“國學五經”修心養生的特效功能
養生的目的不僅僅追求健康長壽,而且會獲得快樂和智慧,是心身兼養。說到底養生就是養“精、氣、神”,在這三大要素中,養精是基礎,養氣是途徑,養神是關鍵。養神和修心息息相關,因為心藏神、心主神明。“國學五經”最核心的特效功能就是修心,這五部經典的修心各有側重又殊途同歸,共同追求的目標實際上都是修一種快樂之心,也可以叫幸福。
《易經》講“洗心”;《論語》講“正心”。正了心之后就有一種無憂之樂,修的是仁愛之心;偏于從倫理方面通過養德來養生,注重人我合一——人與社會的和諧。《道德經》講“清心”。清了心之后就有一種逍遙之樂,修的是一種虛靜之心,偏于從生理方面來養生,注重天人合一——人與自然的和諧。《六祖壇經》講“明心”。 “明”的這個“心”就是慈悲心和虛空心,偏向于從心理-心靈方面來養生,注重人心合一——人與內心的和諧。明心見性即可成佛,這叫解脫之樂,就是極樂;《黃帝內經》講“調心”,偏于從病理方面來養生,注重“治未病”,注重心身合一——人的形體與精神的和諧,獲得壽康之樂。
“國學五經”修心養生的特殊功效落地為三個層面:1、天人合一,也就是人與自然要和諧;2、人我合一,人與人之間要和諧,人與社會要和諧;3、心身合一,形體和心神要和諧。《易經》落地于“太和”;《論語》落地在“仁和”;《道德經》落地在“柔和”;《六祖壇經》落地于“圓和”;《黃帝內經》落地在“平和”。
四、五部國學經典既獨成體系又互相依存
1、《易經》
《易經》是來源于占卜,但經過《易傳》的解釋,它已經是一部超越占卜的哲學書。《易經》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,醫家、儒家、道家都來源于《易經》,甚至中國化的佛家也受到《易經》的影響。《易經》所討論的是數千年來人類共同面對的天地人生變化大規律,是一部人生指導手冊。《易經》神秘的卦爻符號,深邃的哲理,人生的意義,養生的秘訣,都是老祖宗早就經歷過了,他們把自己的經驗教訓、心得體會一一記述下來,經過歷史的大浪淘沙,留下的就是《易經》這本書的兩個基本點和三種涵義:
兩個基本點:第一,“陰陽中和”精神價值:“陰陽中和”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,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,也將是促進人類和平發展的精神動力;第二,“三易”的哲學思維:“不易、變易、簡易”是解決人類問題的法寶,“三易”就是佛家的“三法印”。萬物萬物都是變化的,變化是有規律的、有次序的,規律和次序是不變的。這個次序就是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生六十四卦,進而演化出人類成長的次序,這個次序是動態的次序。
三種涵義: 宇宙周期變化的大規律;人類知變應變的大法則;人生為人謀事的大智慧。
2、《黃帝內經》
天佑中華有中醫,數千年來護佑了千千萬萬炎黃子孫,《黃帝內經》就是記錄用自然之物養生或治病的生活智慧的一部醫學寶典,是中國人留傳亙古中醫學的寶貴遺產。
《黃帝內經》講的是身心變化的大規律,所涉及到的中醫哲學有兩個關鍵問題。第一個問題是生命本體論,強調中醫這個“中”就是調中,叫“法于陰陽,和于術數”,就是中和的意思;第二個問題是思維方式,可以概括為“氣-陰陽-五行模型”思維模型。“氣”是生命現象的一個根本,細分出兩個就是陰陽,分出五個就是五行,分出八個就是八卦,還可以繼續分。陰陽是五行的整合,五行是陰陽的細分。
《黃帝內經》根植于《易經》“陰陽中和”的核心精神,治病講求調和陰陽,陰陽調和守中了,病就治好了。《黃帝內經》中醫思想尋求陰陽的調中致和。陰平陽秘,人就健康長壽,不生病不死亡。《黃帝內經》的養生思想與此同理。人身上有三寶,那就是精、氣、神,所謂養生養的就是精、氣、神。三者之中,養神是首要,養精是基礎、養氣是途徑。《黃帝內經》里講得很清楚,要想養生至少要從四個方面入手,飲食有節、起居有常、不妄作勞、形與神俱。總結為三個字:精、氣、神。養生其實很簡單,就是要養成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《黃帝內經》應該說跟儒家和道家有著密切的關系,都講陰陽五行。儒家、道家、醫家這三家都來源于早期的《易經》,都是講陰陽之道。到了后來,佛家傳入,有很多佛教的醫學也給后來的中醫發展增加了內容。
3、《道德經》
道家的典籍《道德經》崇尚“陰”,是一種陰柔的文化。老子《道德經》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道。道家重視生命,保持精神獨立,在有為無為之間,不怨天,不尤人,恬淡自如。老子的偉大之處在于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,反面的、陰性的、低下的東西能生成正面的、陽性的、高上的東西。老子曾反復強調柔弱勝剛強、無中生有、下能生上的道理。人生的本性就是“無”、就是“柔弱”。人生的“無”表現在恬淡無為、質樸淳厚上。
《道德經》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,強調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,以平等的心胸對待萬物,認為天地萬物都存有平等的價值。只有清靜才能保持心的正常功能,從而開創了中華養生學的“靜神學派”。重視精神養生,在紛擾中保持安定,平心靜氣,安然無欲。從宇宙自然的永恒生命的背景中去體驗個體生命的永恒,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。
道家的致虛極、守靜篤也均可視為“修心”,洗滌心靈,樂天知命,提升生命境界,是道家處世的準則,同樣是養生的追求。道家的養生觀是一種順應自然的養生觀,將生死納入自然之道,表現出其順其自然、不驕不躁、清心寡欲、安命無為的重生態度。只有真正懂得貴身、愛身的人才能得道。老子說養生的關鍵要做到“無心”,并非沒有心,而是無為虛靜養生觀念的一種延伸,這正是中醫文化核心價值。
4、《論語》
儒家的典籍《論語》崇尚“陽”,是一種陽剛的文化。儒家同樣重“生”,重入世,持一種入世的生命觀。孔子說 “未知生,焉知死”——價值導向集中于當下現實的生命,主張在活著的過程中,以及入世的行動中實現生命主張,體現生命價值。孟子提出“知命者不立于巖墻之下”,尊重生命價值,提倡重生和盡量避免危險,妥善保養,以享盡天年。與此同時,儒家又有“殺身成仁”“舍生取義”的提法,在儒家看來,生命尊嚴的根基在道德,承載道德判斷的精神生命是比軀體生命更貴重的東西。
所以,儒家的中庸可視為“正心”,修心立德是養生的靈魂。孔夫子的儒家的思想,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仁。仁,表現一種是一種剛健堅毅的精神。“剛毅,木訥,近仁。”“士不可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”所以《論語》仁的精神就是自強不息的陽剛精神。國學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:陰陽。儒家和道家,這兩家雖然一個崇尚陽,一個崇尚陰,但是他們不是截然分開的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白中有黑,黑中有白。所以儒道兩家有交集,中華文化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“和”,陰陽的“和”。
5、《六祖壇經》
后來傳到中國的“佛家”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,本土文化最有代表的就是易學文化。中國化的佛教,其代表就是禪宗,禪宗與易學是完全相通的。禪宗的典籍是《六祖壇經》。
《六祖壇經》是對佛教的一種世俗化革命。發揮《周易》“積善之家必有余慶,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”的因果思想,在深信因果報應的基礎上,勸導世人自覺地布施行善,戒各種惡行惡習,不為今生后世種下惡因;這樣既能轉變和消除過去的罪業,又能培植現在和未來的福德。《六祖壇經》的崇尚在戒、定、慧三學中,從深信因果、止惡行善做起,度人脫離苦海,修復生命。教導世人不屬于自己的不要去貪心,珍惜現有的踏實的幸福,這樣才能求得心靈的寧靜。一旦有了能夠抵抗外物的誘惑的定力,心不妄動,就生出了智慧。
佛家沒有道家那么注重生命的延續,但是佛家講生命的六道輪回,所以今生要注重積善行善。佛家養生法門,就是經營好生活的因,自然有健康的果。因此,不要以為一切都是注定了的,就不需要再行善積德。比如,有的人即使得了重病,但只要積極生活,立即改變以前的不良習慣,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。佛家講“戒定慧”三學,同樣具有不可思議的養生效果。
五、國學五經的修養方法——大易養生
中國的養生可以分為四個流派,有醫家養生(就是中醫養生),儒家養生、道家養生、佛家養生。這四個流派的總源頭是——《易經》養生,叫“大易養生”。儒家講人最后要成為圣人,眾人和圣人之間沒有一道鴻溝。道家道教講最后要成為仙人,仙人和眾人之間沒有一道鴻溝,人人都可以成為仙人。醫家講最后要成為真人,那么真人和普通人之間也沒有一道鴻溝,你只要去修煉就能成為。佛家是講要成為一個覺人,佛就是覺悟者,它跟眾人之間也沒有一道鴻溝。因此,基于國學五經思想體系的“大易養生”是調養身心的修養方法,能夠感同身受地直接體會出經典不僅僅是知識文化,更是身心體察,最終能夠內化成生命能量。
大易養生所說的修行的方法中,最容易習練、保健功效顯著的還是要首推“易道功”,易道功是由五步功法組成。易道功有四個來源,一個是《易經》,一個是《黃帝內經》,這兩部經典是理論基礎,另外兩個:一個是道家的內丹功,一個是密宗的脈輪學說。在易道原理指導下將道家的內丹功和密宗的脈輪學說結合起來,加以簡化,并在修煉中不斷加以改進,張其成先生創編了“易道功”。 其實所有功法都是為了煉精氣神,“人有三寶精氣神”,“上藥三品,神與氣精”。所有功法的目的都是為了精滿、氣足、神旺。只是各家所走的路徑不同,易道功要調動天地之精氣、日月之真氣,尤其是調動太陽的光。因為《易經》的“易”字有一種寫法就是上面為日、下面為月,日為太陽、月為太陰。太陽在上,統領太陰。易道功就是把包容月亮的太陽之陽氣、太陽的光明引入人體,激發生命的能量——正氣,最終使自己的生命和天地日月融為一體,天人合一,物我一體。努力做到《黃帝內經·上古天真論》:“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?”
易道功最基礎的功夫叫筑基,就是打基礎,至少要煉一百天,叫百日筑基。只有把基礎打牢了,才能學習第二步。最好是在戶外,面對著青山綠水,站在草地上,但周圍環境一定要安靜。如果沒有這樣的地方,在家里就可以煉。如果外面天氣冷、有風、有雨、有霧霾,都不適合在戶外,就在家里煉。最好是早晨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,面朝著太陽方向。
要穿寬松衣服、平底鞋。注意學會以后,整個煉功過程眼睛都要閉著。時間一般在半個小時以上。煉功之后身體會覺得很放松、很舒服、很有精氣神。這是易道功的基礎功夫,以后會有進階功夫。學習易道功并不難,難在堅持,只要有意志、有毅力就一定能堅持下去。
易道功第一步——筑基功。分三步:調身,調息,調神。
易道功第二步 ——小太極功。小太極功法,目的是轉動腹部和腰部的真氣,調動人體生命的原動力,增強生命的原始能量。分為動功和靜功。
易道功第三步功——中太極功。中太極功目的是打通任督二脈,也就是道家內丹功的小周天。分為動功和靜功兩種方法。
易道功第四步功——大太極功。大太極功,目的是打通十二經脈,也就是道家內丹功的大周天。分為動功和靜功兩種方法。
易道功第五步功——無極功。目的是:煉神還虛,煉虛合道,進入“致虛極,守靜篤”“天地與我并生,萬物與我為一”的狀態,達到無極虛空的“道”的境界。分為靜功和動功。
張老師
著名國學專家,現代易學家,養生學家,中醫文化學家,文人書法家。國家非遺“張一帖”醫家第十五代傳人,全國政協委員,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。北京大學哲學博士,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首任院長,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講席教授,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,北京張其成中醫發展基金會理事長。兼任國際易學聯合會名譽會長,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,中國周易學會顧問,中國哲學史學會中醫哲學專業委員會會長,世界中聯博物館工作委員會會長。搜狐網“當代四大國學領軍人物”,人民網“健康中國十大年度人物”、“國學養生第一人”,微博“十大影響力國學大V”。喜馬拉雅播放量最高的國學主播之一。先后獲霍英東教育基金青年教師獎,國際易學伯崑獎,湯用彤國學獎,北京大學教育貢獻獎,北京中醫藥大學最具影響力成果獎。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“以中醫藥文化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研究”等省部級以上項目10余項。發表論文100余篇,出版學術專著40余部,主要分四個系列:《易學文化研究叢書》《全解國學經典叢書》《國學養生叢書》《中醫思想文化叢書》。主編《易學大辭典》《易經應用大百科》《中醫哲學基礎》《中醫文化學》等。18部著作獲學術著作獎、科普著作獎或暢銷書獎,其中1部著作獲美國東亞人類學會優秀圖書獎,3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。其家庭榮獲首屆全國文明家庭,并亮相2017年央視春晚,入選中央宣傳部主辦的“砥礪奮進的五年”大型成就展;榮登中央紀委監察委網站“中國傳統中的家規”。
【簡 歷】·1958年生,安徽省徽州歙縣人(父親:李濟仁;母親:張舜華),原名張其棖。·1976.2-1978.5:安徽歙縣“插隊知青”·1978.4-1980.1:徽州師專中文系學生,獲大專文憑·1980.1-1983.9:安徽銅陵市第八中學教師·1983.9-1985.7:安徽教育學院中文系學生,獲本科文憑·1985.9-1988.7:北京中醫學院基礎醫學系碩士生,獲醫學碩士學位(師從錢超塵教授)·1988.7-1994.8:南京中醫藥大學講師、副教授·1994.9-1997.7: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,獲哲學博士學位(師從朱伯崑教授)·1997.7-1999.6: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后(師從王洪圖教授)(1998年被評為教授職稱)·1999.7-2001.5: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古文教研室主任,中醫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·2001.5-2009.3: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長、教授(2002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)·2009.3-2013.11: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、教授、博導·2014.1-2015.1: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、中醫藥文化研究院院長、教授、博導·2015.1-2019.4: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、教授、博導(2016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,2017年評為二級教授,2018年擔任“張其成名師工作坊”導師)·2019.4-今: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二級教授,博士生導師, “張其成名師工作坊”導師,北京中醫藥大學易學與儒釋道醫學研究所所長。·2022.7-今:山東大學講席教授,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導師。
【經歷】·2009年被搜狐網評選為“當代四大國學領軍人物之一”。·2011年發起設立“張其成國學基金”,資助青少年傳承國學。·2011年被聘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兼職教授。·2014年被聘為清華大學法學院凱原中國法治與義理研究中心研究員。·2017年設立北京中醫藥大學張其成獎學金。·2018年被評為喜馬拉雅十位“思想大咖”。·2019年被人民網評選為“健康中國十大年度人物”,并稱為“國學養生第一人”[6]。·2019年被新浪微博評選為“十大影響力國學大V”[7]。·2019年獲準成立“北京張其成中醫發展基金會”,資助中醫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。·2020年被評為年度酷我十大名師大咖。·2020年設立山東大學張其成獎學(教)金。·2020年榮獲“湯用彤國學獎”。·2021年設立北京大學張其成獎學金。·2021年被聘為蘇州太湖書院院長。·2021年被聘為國際易學聯合會名譽會長。·2021年被聘為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·2022年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博物館工作委員會會長·2022年被聘為山東大學講席教授,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導
【大 學】·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(2022年)·北京大學社會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(2005年)·清華大學法學院凱原中國法治與義理研究中心研究員(2014年)·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兼職教授(2011年)·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客座教授(1996年)·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客座教授(2001年)·湖北醫藥學院客座教授(2002年)·黃山學院徽學研究所客座教授(2003年)·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(2008年)·湖北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(2012年)·中南大學國學研究中心國學研究專家(2014年)·云南中醫學院名譽教授(2014年)·天津中醫藥大學榮譽教授(2018年)·新疆財經大學客座教授(2018年)·故宮研究院中醫藥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(2019年)·大連醫科大學客座教授(2021年)·遼寧中醫藥大學特聘教授(2021年)
【學 會】·國際易學聯合會名譽會長(2022年~今。國家一級學會)·中國周易學會顧問(2021年~今。國家一級學會)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(2019年-2021年。國家一級學會)·中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(2017年1月1日-2020年12月31日。國家一級學會)·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、常務副會長(2012年-2016年;2016年-2021年。國家一級學會)·國際易學聯合會易學與養生專業委員會會長(2012年-2016年;2016年-2021)·中國哲學史學會中醫哲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(2007年-2012年-2017年)、會長(2018年-今)·世界中聯博物館工作委員會會長(2022年-今)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藥文化專委會會長(2015年-2021)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儒醫文化研究委員會副會長(2019年-今)·北京國際醫藥促進會會長(2018年-2023年)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(2016年-今)·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研究會主任委員(2005年-2009年-2013年)、名譽主任委員(2013年-2016年)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易學與科學委員會理事長、榮譽理事長(2005年-2010年-2018年—今)·世界中醫藥聯合會管理科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(2012年-2016年)·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古文研究會副主任委員/秘書長(2003年-2008年)·中華中醫藥學會李時珍學術研究會副主任委員(1997年-2002年)
【學 術】·教育部高校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(2018年—2023年)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改革發展咨詢專家委員會第一屆、第二屆委員(2014年—2017年—2020年)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文化學學科帶頭人(2012年—今)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建設和科學普及專家委員會委員(2009年)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“治未病”工作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(2008年)·北京市社科規劃辦北京中醫文化研究重點基地首席專家(2010年)·北京市重點學科中醫人文學學科帶頭人(2010年)·北京市中醫管理局中醫藥文化資源調查工作首席專家(2019年)
【學術期刊】·《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》編委·《中醫藥文化雜志》常務編委·《世界科學技術·中醫藥現代化》編委·《儒風大家》學術委員·《中國醫學倫理學雜志》特邀編委
【政協黨派】·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(2018年3月-2023年3月)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(2013年3月-2018年3月)·人民政協講壇首批特聘教授(2015年)·中國農工民主黨北京市朝陽區第三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(2011年-2016年)·政協北京市朝陽區第十一屆、第十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(2006年-2011年;2011年-2016年)·中國農工民主黨北京中醫藥大學支部主任委員(2005年-2010年;2010年-2015年;2015年-2020年)
【榮譽獎勵】·國家教委霍英東教育基金青年教師獎(1993年)·南京中醫藥大學首屆十佳青年(1994年)·江蘇省高校優秀青年骨干教師(1994年)·中華中醫藥學會先進兼職干部(2003年)·首都統戰系統參與奧運服務奧運先進個人(2008年)·當代四大國學領軍人物(搜狐網,2009年7月)·北京市農工黨優秀黨員(2010年)·全國中醫藥文化建設工作先進個人(2011年)·國際易學朱伯崑獎(2012年7月)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(2016年)·健康中國十大年度人物(人民網,2019年1月)·國學養生第一人(人民網,2019年1月)·喜馬拉雅十大思想大咖(喜馬拉雅,2019年1月)·十大影響力國學大V(新浪微博,2019年8月)·湯用彤國學獎(2020年1月)·農工黨中央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進個人(2020年3月)·全國政協委員讀書積極分子(2021年1月)·酷我十大名師大咖(酷我,2021年1月)·北京中醫藥大學最具影響力成果獎(2021年12月)·北京大學教育貢獻獎(2022年2月)
我要預訂
咨詢電話:027-5111 9925 , 027-5111 9926手機:18971071887郵箱:Service@mingketang.com
企業管理培訓分類導航
企業培訓公開課日歷
2025年
2024年